🇺🇸 美股市場
精選報告
Figure AI公司分析報告(未上市)
N/A•Figure AI
Private
2025/11/13
核心結論摘要
Figure AI開發人形機器人,估值395億美元。計劃生產10萬台機器人,Figure 02已部署在寶馬工廠。獲得微軟、OpenAI、英偉達和貝索斯的大力支援。
完整分析報告
📜滾動查看更多報告內容📜
公司資訊
- 所屬行業: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
- 子行業: 人形機器人與製造自動化
- 創立時間: 2022年
- 總部: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桑尼維爾
- 公司狀態: 私營公司(未上市)
- 公司簡介: Figure AI開發通用型人形機器人,旨在商業部署於製造業、物流業及其他行業。該公司的Figure 02人形機器人已在實際生產環境中部署,並獲得了主要科技和汽車公司的支援。
最新發展與里程碑 (2024-2025)
【最新融資與估值】
- 當前估值: 395億美元(2025年2月,融資洽談中)
- 融資額: 預計15億美元(C輪融資)
- 領投方: Parkway Venture Capital
- 上一輪融資: 6.75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26億美元(2024年2月)
- 估值增長: 一年內增長15倍(從26億美元增至395億美元)
【主要投資方】
- 科技公司: 微軟、OpenAI初創基金、NVIDIA、英特爾資本
- 風險投資: Parkway Venture Capital、Bezos Expeditions、ARK Invest、Align Ventures
- 知名個人: 傑夫·貝佐斯(透過Bezos Expeditions)
- 策略夥伴: 寶馬製造(BMW Manufacturing)
【產品開發】
- Figure 02: 最新一代人形機器人,部署於寶馬工廠
- OpenAI 合作: 合作開發用於人形機器人的下一代AI模型
- 微軟 Azure 整合: AI訓練、儲存和計算基礎設施
- 能力: 自主導航、物體操作、透過演示學習
- 生產目標: 計劃在未來四年內生產10萬台機器人
【商業部署】
- 寶馬合作: 首個用於汽車生產的商業協議
- 部署地點: 寶馬南卡羅萊納州斯帕坦堡製造工廠(2024年1月)
- 應用場景: 汽車裝配任務、品質控制、物料搬運
- 行業焦點: 目標是製造、物流和零售領域
【技術棧】
- AI 模型: 與OpenAI合作開發,用於機器人認知
- 硬體設計: 專有人形設計,為工業環境最佳化
- 雲端基礎設施: 微軟Azure,用於持續學習和更新
- 安全系統: 先進的碰撞避免和人機交互協議
關鍵投資亮點
- 估值爆炸性增長: 僅12個月內從26億美元增長15倍至395億美元
- 藍籌股支持: 投資方包括微軟、OpenAI、NVIDIA、傑夫·貝佐斯、ARK Invest
- 真實商業部署: Figure 02機器人在寶馬生產設施中運行
- 策略合作關係: OpenAI(AI模型)、微軟(雲端)、寶馬(商業部署)
- 巨大的潛在市場: 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預計將超過1500億美元
- 規模化生產計劃: 計劃在四年內生產10萬台機器人,展示了製造雄心
- 技術領先地位: 與OpenAI的合作提供了尖端的AI能力
- 先發優勢: 首批部署商用通用型人形機器人的公司之一
- 行業驗證: 寶馬合作證明了商業可行性和投資回報率潛力
主要風險因素
- 估值過高: 395億美元的估值相對於當前有限的產量引發了泡沫擔憂
- 市場規模未經證實: 人形機器人市場仍處於初期,大規模採用存在不確定性
- 技術複雜性: 硬體開發面臨重大的工程挑戰和延期
- 製造挑戰: 擴大到10萬台需要Figure AI仍在開發的資本、供應鏈管理和製造專業知識
- 競爭激烈: 面臨特斯拉 Optimus、波士頓動力、1X Technologies、Agility Robotics 的競爭
- OpenAI 依賴風險: 2024年末離開OpenAI合作關係,轉而開發內部AI
- 資本密集度高: 機器人硬體需要巨大的資本進行研發和製造
- 監管不確定性: 全球工作場所機器人監管仍在演變中
- 經濟敏感性: 經濟衰退期間企業資本支出波動較大
投資機會分析
【面向合格投資者】
- 二級市場管道: 極其有限,大部分股份被早期投資者鎖定
- 最低投資額: 鑒於高估值和有限的流通量,通常為50萬美元以上
- 流動性考量: 流動性極差,預計持有期為5-10年
- 估值擔憂: 395億美元的估值需要巨大的收入增長來證明其合理性
- 風險-報酬概況: 成功IPO後有潛力獲得2-5倍報酬,但若炒作消退則有80%+的損失風險
【市場動態】
- 人形炒作週期: 估值反映了對人形機器人的最高熱情
- 技術里程碑依賴: 價值高度依賴於實現生產和部署目標
- 競爭加劇: 特斯拉、波士頓動力和初創公司都瞄準同一市場
- 現實檢驗風險: 公開市場可能對硬體公司給予更保守的估值
【IPO 前景展望】
- 潛在時間表: 如果公司實現生產里程碑,2026-2027年有可能
- 市場條件: IPO成功取決於機器人行業情緒和可比公司的表現
- 估值預期: 公開市場估值可能在250億至500億美元,取決於收入牽引力
- 盈利路徑: 必須證明清晰的單位經濟效益和盈利路徑
【投資建議】
- 當前評估: 避免以395億美元估值入場 - 風險極高且商業模式未經證實
- 投資者適用性: 僅適用於能夠承受全部損失的超高淨值人士
- 主要擔憂:
- 估值與當前收入和生產水準脫節
- 人形機器人市場在商業規模上未經證實
- 來自資源更豐富參與者(特斯拉)的激烈競爭
- 製造規模化是資本密集型且風險極高
- 更好的切入點: 等待公開市場或業務取得重大去風險化進展
總體評估
- 公司成熟階段: 早期商業階段,具有極高的增長預期
- 風險水準: 極高(未經證實的市場、估值過高、硬體執行風險)
- 投資期限: 極長期(7-10年,價值被毀滅的可能性很高)
【最終總結】
Figure AI代表了當今科技領域最具兩極分化和風險最高的私人投資機會之一。該公司從2024年2月的26億美元估值在短短12個月內飆升至395億美元,反映了人形機器人炒作的頂峰,但引發了對估值可持續性和業務基本面的嚴重質疑。
從表面上看,Figure AI已經累積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資歷。公司已獲得包括微軟、OpenAI、NVIDIA和傑夫·貝佐斯在內的一線支持者的投資。它已將Figure 02機器人部署到寶馬的斯帕坦堡工廠,展示了真正的商業牽引力。與OpenAI(用於AI模型)和微軟(用於雲端基礎設施)的策略合作夥伴關係提供了尖端技術。該公司在四年內生產10萬台機器的雄心顯示了規模化意圖。
然而,這些積極因素被對估值、市場準備度和執行風險的嚴重擔憂所壓倒。一家目前產量極少、單位經濟效益未經證實的公司,其395億美元的估值難以證明其合理性。相比之下,擁有數十年機器人經驗且技術更先進的波士頓動力,其估值遠未達到這一數字的一小部分。人形機器人市場雖然理論上前景廣闊,但在商業規模上仍未得到證實。關於投資回報率、可靠性以及通用型人形機器人是否能與專用工業自動化競爭的疑問依然存在。
製造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製造10萬台精密人形機器人需要Figure AI仍在開發的資本、供應鏈管理和製造專業知識。硬體業務在實現盈利規模化方面臭名昭著的困難,Peloton和GoPro等公司的困境就是證明。資本密集度是巨大的,而硬體的利潤率通常很薄,尤其是在早期生產量時。
競爭進一步加劇了風險。特斯拉的 Optimus 專案,背後是幾乎無限的資本和製造能力,構成了致命的競爭威脅。波士頓動力、1X Technologies(由OpenAI支援)、Agility Robotics等公司都在爭奪同一市場。Figure AI決定放棄與OpenAI的合作關係,轉而開發內部AI,增加了執行風險,並移除了一個關鍵的競爭優勢。
投資案例要求相信Figure AI能夠成功製造10萬台設備,實現強勁的單位經濟效益,與特斯拉和老牌機器人公司競爭,並增長到395億美元的估值。這要求在一個以承諾落空和技術挑戰而聞名的行業中,幾乎所有事情都順利進行。該公司需要在未來3-5年內產生數十億美元的年收入和高利潤率——以當前估值來看,這種結果似乎不太可能。
對於投資者來說,情況很明確:以395億美元的價格,Figure AI代表了一個極差的風險-報酬組合。該估值反映了對人形機器人的最大樂觀情緒,但缺乏可持續商業模式或競爭差異化的最少證據。儘管技術令人印象深刻,願景引人注目,但價格反映了遠超基本面的投機。即使在2026-2027年成功IPO,估值也可能在250億至400億美元之間,從當前的二級市場價格來看,報酬極低甚至為負。
只有能夠承受100%投資損失、對人形機器人有極端信心的超高淨值人士,才應考慮在當前估值下進行任何形式的曝險。對於幾乎所有投資者來說,Figure AI都應該避免,直到公司展示出顯著的收入牽引力、單位經濟效益和生產規模——或者直到估值重置到反映實際業務績效而非炒作週期的更合理水準。
更明智的做法是等待公開市場,在那裡估值紀律和透明度將提供更好的切入機會。如果Figure AI成功,一旦業務得到證明,將有機會以更合理的估值進行投資。如果它陷入困境,投資者將避免在2020年代最具投機性的私人投資之一中遭受巨大的資本損失。
【免責聲明】
本分析僅供參考,涉及一家私營機器人公司。股票不向公眾開放交易。投資機會極其有限,僅限於成熟合格投資者。機器人硬體投資帶有特殊風險,包括技術失敗、製造挑戰、市場採用不確定性、激烈競爭和資本密集度。395億美元的估值代表著與當前基本面脫節的極端投機。這不構成投資建議。本分析反映了對估值過度化和執行風險的擔憂。
【合規聲明】
所有資訊均基於公開來源、新聞稿和行業分析。私營公司估值是基於報告的融資談判的估計,可能不反映已完成的交易或實際市場價值。機器人市場預測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投資者應進行徹底的盡職調查,諮詢獨立顧問,並理解早期階段的硬體公司經常失敗或表現不佳。在當前估值水準下,全部資本損失的風險是巨大的。
- 所屬行業: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
- 子行業: 人形機器人與製造自動化
- 創立時間: 2022年
- 總部: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桑尼維爾
- 公司狀態: 私營公司(未上市)
- 公司簡介: Figure AI開發通用型人形機器人,旨在商業部署於製造業、物流業及其他行業。該公司的Figure 02人形機器人已在實際生產環境中部署,並獲得了主要科技和汽車公司的支援。
最新發展與里程碑 (2024-2025)
【最新融資與估值】
- 當前估值: 395億美元(2025年2月,融資洽談中)
- 融資額: 預計15億美元(C輪融資)
- 領投方: Parkway Venture Capital
- 上一輪融資: 6.75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26億美元(2024年2月)
- 估值增長: 一年內增長15倍(從26億美元增至395億美元)
【主要投資方】
- 科技公司: 微軟、OpenAI初創基金、NVIDIA、英特爾資本
- 風險投資: Parkway Venture Capital、Bezos Expeditions、ARK Invest、Align Ventures
- 知名個人: 傑夫·貝佐斯(透過Bezos Expeditions)
- 策略夥伴: 寶馬製造(BMW Manufacturing)
【產品開發】
- Figure 02: 最新一代人形機器人,部署於寶馬工廠
- OpenAI 合作: 合作開發用於人形機器人的下一代AI模型
- 微軟 Azure 整合: AI訓練、儲存和計算基礎設施
- 能力: 自主導航、物體操作、透過演示學習
- 生產目標: 計劃在未來四年內生產10萬台機器人
【商業部署】
- 寶馬合作: 首個用於汽車生產的商業協議
- 部署地點: 寶馬南卡羅萊納州斯帕坦堡製造工廠(2024年1月)
- 應用場景: 汽車裝配任務、品質控制、物料搬運
- 行業焦點: 目標是製造、物流和零售領域
【技術棧】
- AI 模型: 與OpenAI合作開發,用於機器人認知
- 硬體設計: 專有人形設計,為工業環境最佳化
- 雲端基礎設施: 微軟Azure,用於持續學習和更新
- 安全系統: 先進的碰撞避免和人機交互協議
關鍵投資亮點
- 估值爆炸性增長: 僅12個月內從26億美元增長15倍至395億美元
- 藍籌股支持: 投資方包括微軟、OpenAI、NVIDIA、傑夫·貝佐斯、ARK Invest
- 真實商業部署: Figure 02機器人在寶馬生產設施中運行
- 策略合作關係: OpenAI(AI模型)、微軟(雲端)、寶馬(商業部署)
- 巨大的潛在市場: 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預計將超過1500億美元
- 規模化生產計劃: 計劃在四年內生產10萬台機器人,展示了製造雄心
- 技術領先地位: 與OpenAI的合作提供了尖端的AI能力
- 先發優勢: 首批部署商用通用型人形機器人的公司之一
- 行業驗證: 寶馬合作證明了商業可行性和投資回報率潛力
主要風險因素
- 估值過高: 395億美元的估值相對於當前有限的產量引發了泡沫擔憂
- 市場規模未經證實: 人形機器人市場仍處於初期,大規模採用存在不確定性
- 技術複雜性: 硬體開發面臨重大的工程挑戰和延期
- 製造挑戰: 擴大到10萬台需要Figure AI仍在開發的資本、供應鏈管理和製造專業知識
- 競爭激烈: 面臨特斯拉 Optimus、波士頓動力、1X Technologies、Agility Robotics 的競爭
- OpenAI 依賴風險: 2024年末離開OpenAI合作關係,轉而開發內部AI
- 資本密集度高: 機器人硬體需要巨大的資本進行研發和製造
- 監管不確定性: 全球工作場所機器人監管仍在演變中
- 經濟敏感性: 經濟衰退期間企業資本支出波動較大
投資機會分析
【面向合格投資者】
- 二級市場管道: 極其有限,大部分股份被早期投資者鎖定
- 最低投資額: 鑒於高估值和有限的流通量,通常為50萬美元以上
- 流動性考量: 流動性極差,預計持有期為5-10年
- 估值擔憂: 395億美元的估值需要巨大的收入增長來證明其合理性
- 風險-報酬概況: 成功IPO後有潛力獲得2-5倍報酬,但若炒作消退則有80%+的損失風險
【市場動態】
- 人形炒作週期: 估值反映了對人形機器人的最高熱情
- 技術里程碑依賴: 價值高度依賴於實現生產和部署目標
- 競爭加劇: 特斯拉、波士頓動力和初創公司都瞄準同一市場
- 現實檢驗風險: 公開市場可能對硬體公司給予更保守的估值
【IPO 前景展望】
- 潛在時間表: 如果公司實現生產里程碑,2026-2027年有可能
- 市場條件: IPO成功取決於機器人行業情緒和可比公司的表現
- 估值預期: 公開市場估值可能在250億至500億美元,取決於收入牽引力
- 盈利路徑: 必須證明清晰的單位經濟效益和盈利路徑
【投資建議】
- 當前評估: 避免以395億美元估值入場 - 風險極高且商業模式未經證實
- 投資者適用性: 僅適用於能夠承受全部損失的超高淨值人士
- 主要擔憂:
- 估值與當前收入和生產水準脫節
- 人形機器人市場在商業規模上未經證實
- 來自資源更豐富參與者(特斯拉)的激烈競爭
- 製造規模化是資本密集型且風險極高
- 更好的切入點: 等待公開市場或業務取得重大去風險化進展
總體評估
- 公司成熟階段: 早期商業階段,具有極高的增長預期
- 風險水準: 極高(未經證實的市場、估值過高、硬體執行風險)
- 投資期限: 極長期(7-10年,價值被毀滅的可能性很高)
【最終總結】
Figure AI代表了當今科技領域最具兩極分化和風險最高的私人投資機會之一。該公司從2024年2月的26億美元估值在短短12個月內飆升至395億美元,反映了人形機器人炒作的頂峰,但引發了對估值可持續性和業務基本面的嚴重質疑。
從表面上看,Figure AI已經累積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資歷。公司已獲得包括微軟、OpenAI、NVIDIA和傑夫·貝佐斯在內的一線支持者的投資。它已將Figure 02機器人部署到寶馬的斯帕坦堡工廠,展示了真正的商業牽引力。與OpenAI(用於AI模型)和微軟(用於雲端基礎設施)的策略合作夥伴關係提供了尖端技術。該公司在四年內生產10萬台機器的雄心顯示了規模化意圖。
然而,這些積極因素被對估值、市場準備度和執行風險的嚴重擔憂所壓倒。一家目前產量極少、單位經濟效益未經證實的公司,其395億美元的估值難以證明其合理性。相比之下,擁有數十年機器人經驗且技術更先進的波士頓動力,其估值遠未達到這一數字的一小部分。人形機器人市場雖然理論上前景廣闊,但在商業規模上仍未得到證實。關於投資回報率、可靠性以及通用型人形機器人是否能與專用工業自動化競爭的疑問依然存在。
製造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製造10萬台精密人形機器人需要Figure AI仍在開發的資本、供應鏈管理和製造專業知識。硬體業務在實現盈利規模化方面臭名昭著的困難,Peloton和GoPro等公司的困境就是證明。資本密集度是巨大的,而硬體的利潤率通常很薄,尤其是在早期生產量時。
競爭進一步加劇了風險。特斯拉的 Optimus 專案,背後是幾乎無限的資本和製造能力,構成了致命的競爭威脅。波士頓動力、1X Technologies(由OpenAI支援)、Agility Robotics等公司都在爭奪同一市場。Figure AI決定放棄與OpenAI的合作關係,轉而開發內部AI,增加了執行風險,並移除了一個關鍵的競爭優勢。
投資案例要求相信Figure AI能夠成功製造10萬台設備,實現強勁的單位經濟效益,與特斯拉和老牌機器人公司競爭,並增長到395億美元的估值。這要求在一個以承諾落空和技術挑戰而聞名的行業中,幾乎所有事情都順利進行。該公司需要在未來3-5年內產生數十億美元的年收入和高利潤率——以當前估值來看,這種結果似乎不太可能。
對於投資者來說,情況很明確:以395億美元的價格,Figure AI代表了一個極差的風險-報酬組合。該估值反映了對人形機器人的最大樂觀情緒,但缺乏可持續商業模式或競爭差異化的最少證據。儘管技術令人印象深刻,願景引人注目,但價格反映了遠超基本面的投機。即使在2026-2027年成功IPO,估值也可能在250億至400億美元之間,從當前的二級市場價格來看,報酬極低甚至為負。
只有能夠承受100%投資損失、對人形機器人有極端信心的超高淨值人士,才應考慮在當前估值下進行任何形式的曝險。對於幾乎所有投資者來說,Figure AI都應該避免,直到公司展示出顯著的收入牽引力、單位經濟效益和生產規模——或者直到估值重置到反映實際業務績效而非炒作週期的更合理水準。
更明智的做法是等待公開市場,在那裡估值紀律和透明度將提供更好的切入機會。如果Figure AI成功,一旦業務得到證明,將有機會以更合理的估值進行投資。如果它陷入困境,投資者將避免在2020年代最具投機性的私人投資之一中遭受巨大的資本損失。
【免責聲明】
本分析僅供參考,涉及一家私營機器人公司。股票不向公眾開放交易。投資機會極其有限,僅限於成熟合格投資者。機器人硬體投資帶有特殊風險,包括技術失敗、製造挑戰、市場採用不確定性、激烈競爭和資本密集度。395億美元的估值代表著與當前基本面脫節的極端投機。這不構成投資建議。本分析反映了對估值過度化和執行風險的擔憂。
【合規聲明】
所有資訊均基於公開來源、新聞稿和行業分析。私營公司估值是基於報告的融資談判的估計,可能不反映已完成的交易或實際市場價值。機器人市場預測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投資者應進行徹底的盡職調查,諮詢獨立顧問,並理解早期階段的硬體公司經常失敗或表現不佳。在當前估值水準下,全部資本損失的風險是巨大的。
投資概要
投資評級:
未上市公司 - 不可公開交易
價格區間:不適用 - 未上市公司
主要投資亮點
- •估值一年內從26億美元飆升至395億美元(增長15倍)
- •最新融資輪(2025年)籌集15億美元
- •Figure 02人形機器人已部署在寶馬製造工廠
- •計劃未來四年生產10萬台機器人
- •獲得微軟、OpenAI、英偉達、貝索斯、ARK Invest支援
主要風險因素
- •相對於當前產量估值極高
- •人形機器人市場在規模化方面仍未經驗證
- •硬體開發複雜,時間線長
- •來自特斯拉(Optimus)、波士頓動力等的競爭
- •離開OpenAI合作轉向內部AI開發
免責聲明:本報告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